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0节 (第5/7页)
复杂。郭守敬也曾制造过木牛流马,虽比不上诸葛亮设计的,但也是自有机妙。 ??大农学家王祯也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的高手。《农书》中载录的农事机械、水力机械有一些就出自他的匠心独用的改进和发明。比如连磨和水排,虽古代就有,但到元代时已少见,经过他多处寻绎搜索,又使之重新服务于社会;高转筒车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改进;他还把磨、砻、碾三用合为一用,以水为动力,既节省了人力、物力、畜力,又提高了生产效率。 ??此外还有一些记载,比如河中万泉人薛景后、元顺帝等。元顺帝虽然是个政治上的昏君,但是却爱好机械制造,据说他曾自制宫漏,精巧绝出,前代罕有。 ??第三十一章 ??上都兴废上都,即忽必烈命刘秉忠所建的开平府。它建于滦河上游岸边。它的遗址已被发现,“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黄旗大营子东北20公里处,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城遗址,城郭、街道和部分建筑的轮廓大体可辨”1。这座城市,背依连绵起伏的山冈,面临滦河,东西两面和滦河之南有广阔的草原。夏季,美丽的金莲花盛开,草原一片金黄。因而,在金元时期有金莲川的美名。在金朝,就被金世宗定为避暑的捺钵地。金莲川原名曷里浒川,金世宗大定八年(1268年),以其地盛产金莲,定名为金莲川2。其南是辽朝皇帝夏捺钵炭山,也称凉陉、陉头、王国崖(旺国崖)。大定八年,改名为静宁山。 ??忽必烈开府漠南时,夏季常驻这里。当时,这里没有城郭屋宇,依旧是设毡帐以居。当忽必烈广招天下耆儒硕德至藩府时,为了适应汉人城居的习惯,于宪宗六年(1256)命刘秉忠相地筑城。刘秉忠选定滦水北岸的龙冈建城,定名开平。 ??开平城的建造前后用了三年时间,第一年营宫室,第二年修宫城。董其役者有真定藁城人董文炳,获鹿人贾居贞和丰州丰县人谢仲温。兴建时,首先要排干积水,故在民间留下了世祖向龙借地的神话传说3。 ??1260年,忽必烈召集他的拥戴者在这里召开了忽里勒台,他被推举为大汗,中央的办事机构也在开平理事,开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忽必烈的都城。在平定阿里不哥和李璮之乱时,忽必烈除出征和进驻大都外,大部分时间驻跸开平。由于和林地理位置的偏北,物资转输的困难,诸叛王的袭扰,特别是统治重心的南移,决定了忽必烈放弃和林作为都城的地位,开平对他就更为重要了。 ??中统二年,燕京行中书省也奉命北迁开平,这里进一步成为忽必烈的政治中心和平定叛乱的基地,忽必烈已初步选定其为未来的都城。这一年十二月,“初立宫殿府,秩正四品,专职营缮”4。三年,将兴州(今河北省承德西)、松山州(今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)和望云县(今河北赤城县西南)划归开平。并在燕京至开平途中置驿,以方便两地交通。 ??忽必烈四年(1263)五月,升为上都5。明年(至元元年,1264),改燕京为中都,正式确立了两都制。上都处在蒙古草原南部,南下燕京有驿道沟通,既不嫌辽远,又便于同草原各部联系,对蒙古贵族统治草原地区和汉地都是十分适宜的。上都路东与辽阳行省毗邻,西以今太仆寺旗与兴和路分界,北面是弘吉刺部领主的应昌路和全宁路,南至古北口与大都路分界。辖一府六州十五县。境内居民既有游牧的蒙古部落,也有大量农业人口、工匠、商人和猎户。除历代斡耳朵和诸王投下户外。人口最多时达4万余户,11万余口。 ??“上都城由宫城、皇城、外城组成,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,宫城则在皇城的中部偏北。城外有关厢,离城不远有西内”6。 ??宫城东西宽570米,南北长620米,略成长方形。城墙用黄土板筑,四角有角楼,东、南、西各开一门。 ??宫城外25米处,有宽约1.5米的石砌夹墙,墙基仍在。沿夹墙外有一条环城街道。城外有一平坦的广场。宫城内分布着一些自成体系的建筑群,主要宫殿遗址有30余处。主要街道是通向三门的丁字大街。 ??宫城中的主要建筑物是大安阁。它是用拆毁宋汴京熙春阁的建筑材料,仿照熙春阁建造的。国家的重大典礼,多在这里举行。此外,见于记载的历代增修的殿阁尚有穆清阁、洪禧阁、水晶殿、香殿、宜文阁、睿思阁、仁春阁、鹿硕殿、歇山殿、崇寿殿、楠木殿、隆德殿、万安阁、清宁殿、统天阁等等。 ??时人描写宫城的景色称:“绿阑青草玉花骢,驯鹿游眠殿阁东”;“曲曲栏干兔鹿驯,雨肥绿草度青春”;“数树青榆延阁东,云窗霞户绮玲珑,上林文鹿高于马,时引黄碧草中”;“宫草葱茸拂槛青,苑中扈鹿自和鸣。云边仙子锵环佩,日暮君王幸穆清”。宫城之内,殿阁之旁,时有骏马、驯鹿、驯兔出没于碧草丛中,增添了宫城的闲逸气氛。并体现了上都行官草原城市的特点和牧业生产的气息7。 ??上都的外城大体上呈正方形,每边长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