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1节 (第1/2页)
??这些是最坏的情况,但是却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敢开口说。 ??毕竟皇帝刚刚出事,详细的军报都还没有传来,如果堂而皇之的将这些话宣之于口,岂不是诅咒天子吗? ??但是不说,不代表不会想。 ??作为最接近大明权力中心的一拨人,在场的诸大臣都心知肚明。 ??抱着最大的希望,做最坏的打算。 ??那么,就牵扯到另一个关键的问题。 ??一旦他们担心的事情成真,那么接下来的皇位传承,该如何是好? ??按理来说,皇帝有子,虽然只是个两岁的小娃娃,但是所谓传承有序,礼法大义在,不应当有什么犹豫。 ??但是礼法大义,终究要在能保住社稷江山的前提下,再去讲究。 ??若是社稷倾颓,江山不在,还讲什么规矩? ??现在的情况下,国家需要一个能够担当重任,令朝臣百姓都能够信任的国之长君,不是一个还没断奶的小娃娃。 ??朝廷这十几年来,之所以军备废弛,弊病丛生,最大的原因就是天子幼弱,国无长君。 ??纵然是有三杨等一干大臣勉力维持。 ??但是,也仅仅只能是勉力维持而已。 ??如果继立之君,依旧是个两三岁的幼童,大明的未来前途堪忧。 ??但是这些话,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。 ??无论是从礼法的角度,还是从情理的角度,都不能说。 ??从前者来说,无论是立太子,还是皇位传承,都是有理可循,不容混淆的。 ??而从后者来说,如今掌握京中守备大权的,乃是太后娘娘。 ??若是提出此等诛心之言,怕不是立刻就会被绑了丢进诏狱。 ??国家大义,个人荣辱,就这么一下子摆在所有人的面前,容不得他们不得谨慎考虑。 ??末了,还是于谦最先开口:“臣以为不妥!” ??于侍郎说话一向单刀直入,心中决断之后,便无犹豫,叩首道。 ??“圣母容禀,如今实乃社稷江山,风雨飘摇之际,我朝廷上下,若不能团结一心,令出一门,则神器分崩离析近在眼前。” ??“圣母欲立太子,本循礼法大义所在,然宫中皇子幼弱,此等局面,万难当天下万民之望。” ??“此刻若册太子,难免令人心浮动,上下揣测,臣冒死再谏圣母,请命郕王总摄大政,守卫京师,待风平浪静,天子回京,再行册立之事,方不负群臣百姓之心。” ??于谦的话,虽然最后加了几分委婉,但是意思却依旧明明白白。 ??孙太后的脸色顿时一沉,凤眸中闪过一丝危险的光芒,冷淡道。 ??“于侍郎的意思,是指哀家任意弄权,置祖宗江山于不顾吗?” ??“臣不敢” ??于谦低了低头,开口说道。 ??“你还有何事不敢?” ??任谁也没有想到,孙太后突然就拍了桌子,疾言厉喝道。 ??“自入殿以来,你事事处处直指哀家插手政务,字字句句口称江山大义。” ??“何为大义?” ??“尔等皆熟读圣贤经义,值此大难之际,尔等不思报国忠君,营救天子,先是为南迁之议争论不休,尔后又欲阻挠太子册立。” ??“这便是尔等口中的大义吗?” ??孙太后突然之间就发了火,一干群臣只得跪下请罪。 ??驸马都尉焦敬道:“圣母万勿动怒,臣以为,此等时刻,正是正本清源之时,唯有册立太子,方能安天下万民之心。” ??翰林学士陈循也说道:“臣亦以为,储君乃国本社稷之重,应当早立,圣母有言,天子早有立太子之意,我等身为人臣,自当体贴上意,循旨册封太子。” ??这两人的话,算是让孙太后的脸色略略好看了几分。 ??焦敬自不必说,勋戚和皇家向来是一脉相承,他是肯定会站在孙太后这边的。 ??至于陈循,他是翰林院学士。 ??翰林院算是侍从之臣,一旦太子册立,那么东宫属官必然由翰林院选用,他自然也是赞成的。 ??不过孙太后也清楚,仅仅只有他们两个的意见,份量远远不足。 ??他俩加起来,也就勉勉强强能顶得上一个于谦的影响力。 ??这殿中说话真正有用的人,可一直都未开口。 ??“胡老尚书,尔为先皇托孤重臣,又是礼部尚书,礼法传承之事,正当礼部执掌,你来说,哀家说得可对?” ??孙太后转过头,对着白发苍苍的胡濙问